新闻中心
您当前位置:
首页 > 新闻中心 > 基层动态
奋斗者 正青春:城市“夜食”人
来源:王峰文/图
发布时间:2023-01-04
浏览量:763

华灯初上的蒲城县,白日的喧嚣逐渐被夜色吞没,路上行人渐行渐少,但对于王峰他们来说,丰富多彩的“夜生活”才刚刚开始......



王峰是蒲城县水务有限公司城区供水管理站维管股股长,负责管网维护和管理工作,同时兼任负责城区西片区的供水运行工作。自2012年进入供水系统以来,一路边学边干,从安装到维修、从抢修到运行管理,每一步都走的踏踏实实。


“明哥,通知咱的人晚上11点单位集合。”


“虎哥,晚上出去晃一枪。”


“老田,黑了辛苦一下,有些地方水量异常了。”


大检三六九,小检天天有。对于维管股的其他三人而言,晚上10点前接到王峰的电话,永远都是检漏、巡线、测量,四个人白天蛰伏在单位学习理论知识,晚上则像蝙蝠一样外出“觅食”。这是工作,他们保障着辖区群众用水安全,也是生活,他们保障着城区8700余户群众用水需求,日复一日,年复一年。


“晚上环境噪音小,更容易听出地下管网是否存在问题。”王峰说到。


检漏基本靠听,工作基本靠走。检漏的工作流程,可以简单概括为“一掀二看三听四测”,每到一个区域,先要掀开一些水表井查看有无漏水,还要在管线上听声音,最后确定漏点,钻孔、标记。


夜晚11点左右,王峰他们将仪器设备清点整理后,装车前往重点勘查路段,沿着马路下看不见的自来水管道,队员们开始了当天的“暴走”及“诊脉”。


寻漏杆,由金属制成,长约2米,其中一头包着一层塑胶圈,用来聚拢声音,隔绝干扰。陈向明把耳朵贴在胶圈一端,另一头裸露的金属则直接戳在井盖上,为供水管道听诊把脉。田志龙头戴大耳机,腰挎检漏仪,手持探头,每走几步,就停下来仔细听耳机里传来的声音。


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步行后,在一个井盖附近有了发现。张立虎掀开井盖,陈向明将金属杆伸进去接触到自来水管,身体趴在地上仔细倾听。“这种杂音就像听收音机时,突然跳出干扰信号一般,必须仔细辨别,要不很容易淹没在环境噪声中,也可能造成误判。”王峰接过检漏仪边听边说。


作为从业20多年的老队员,检漏能手陈向明早已总结出不少法门:“听漏工作需对地下管线的实际走向、材质、管径、埋深、水压及使用年限了如指掌。按照传音效果来说,最好检测的还是铸铁管,漏水的声音比较明显,最不容易操作的是砼管,声音很短促沉闷。”


找到漏点那一刻,第一反应是如释重负,随之而来的,是强烈的成就感,觉得再苦再累都值了。


随着县城道路拓宽和“东扩南进”发展进程,自来水管道、暖气管道、天然气管道、污水管道、国防光缆等越来越错综复杂。其中自来水管道按材质划分,有砼管、铸铁、PE等,加上历史原因造成的管道布局不合理,王峰他们通过运营分析反馈过来的数据,结合经验进行有针对性的巡查检漏。


除了常规的夜班听漏工作,检漏最大的挑战,是突发事故的考验。2021年冬天,法院十字路口渣土车碾压过有水渗出,王峰接到值班室电话立即组织人员带上仪器赶赴现场,时至傍晚时分,室外温度降至零下8摄氏度,如果渣土车继续碾压导致路面下沉,自来水管随时都有“爆裂”的可能,路面随时会塌陷,险情非常危急。


从车上卸下警示桩引流车辆借道通行后,在王峰的带领下,经过连续6个小时的工作,队员们终于在凌晨4时,确定了漏水点。


管网的运行平稳直接影响到城区居民的饮水安全。为此,蒲城城区站不断加大管网“安保”力度,最大限度地降低漏损,确保居民用水安全。2022年,王峰带领着团队共检测出105处漏点,其中明漏32处,暗漏73处。挽回水量4万余吨,挽回经济损失15万余元,有力的保障了供水管网安全的运行,提高了供水效率。

  编辑:  责任编辑:任星  审核:汤少林